康养平台欢迎您!
4006629906
全部分类
  • 网站首页
  • 康养企业
  • 在线商城
  • 康养资讯
  • 康养项目
  • 康养基地
  • 康养产业
  • 康养专题
  • 康养旅游
  • 平台介绍
  • 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康养资讯 » 康养政策 » 正文

    实行“五个三”工作机制 打造秦岭山水旅游康养乡村

    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2-07-28 10:25:45    浏览次数:33    评论:0
    导读

    【来源:商洛市镇安县人民政府_镇办信息】磨石沟流域位于镇安县4A级景区塔云山下,干流全长约28公里,全流域面积达128.23平方公

    【来源:商洛市镇安县人民政府_镇办信息】

    磨石沟流域位于镇安县4A级景区塔云山下,干流全长约28公里,全流域面积达128.23平方公里,辐射青铜关镇丰收、东坪及柴坪镇安坪、金虎、松柏5个村。按照市委“一都四区”战略目标,县委“一厅四地”发展定位,紧盯秦岭山水乡村建设主题,坚持“全流域思维、全流域谋划、全流域整治、全流域推进、全流域提升”的要求,聚焦“六清”“六治”“六无”,以“3456”工作路径为抓手,根治“脏乱差”,实现“洁净美”,将磨石沟流域打造为宜居、宜业、宜游的秦岭山水旅游康养乡村。

    青铜关镇丰收村作为磨石沟流域的核心区,该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是整个流域的一个缩影。为推进全流域整治,探索实行了“五个三”工作机制。具体做法是:

    整治分三型。按照人口集中程度,把整治分为三种类型,因型定标、因型施策。一是安置小区型,重点实施移民搬迁后续帮扶“三五”机制,完善安置小区公共设施,强化服务功能。二是传统院落型,充分利用传统院落四周闲置、废弃边角、交界地块,建成菜园、花园、果园、竹园、游园等各类特色休闲观光园32处,发挥空间效益。三是相对分散型,聚焦“六清”“六治”“六无”,逐个实现分散居住户的“洁净美

    工作融三合。坚持整治工作与群众现实利益、农村发展方向结合起来,同步考虑、融合推进。一是与乡村旅游结合,依托塔云山和童话磨石沟景区,拓建有机蔬菜基地、特色民宿、农副产品展销中心等,促进优美环境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,让绿色产品释放生态红利。二是与乡村振兴结合,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,培育文明乡风,提升农村治理水平,推进产业发展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接续推进乡村振兴。三是与高质量发展结合,立足磨石沟流域区位和生态优势,紧盯“康养”首位产业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着力培育美丽经济。

    建设分三类。坚持把“三农”发展与“三生”建设相统筹,着力推进生产、生活、生态“三生”建设。一是搞好生产建设,依托塔云山和童话磨石沟景区,打造农家客栈31家、农家乐56家、民宿游园3处,完善生产经营设施,促使资源变资产,提高群众收入水平。二是搞好生活建设,因地制宜建设公厕9个、垃圾处理场1个、垃圾转运站2个、污水处理厂2处、人工湿地5处,改造卫生厕所46座、圈舍29个,通过完善各类生活设施,提升生活环境质量。三是搞好生态建设。实施绿化工程,对路边、河边、沟边,农户房前屋后建设竹林、爬山虎等绿化植被,见缝植绿,提高村庄生态颜值。

    管理分三层。坚持统筹协调、分层管理、聚集合力,着力化解“干部干、群众看”的被动局面,构建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。一是实施农户奖评,落实农户卫生门前三包制度,评选“五美庭院”35户、“卫生家庭”7户、“模范庭院”7户,发挥奖评措施的激励作用,引导群众“推着干”为“抢着干”。二是实施村级比评,落实好“人盯人+”管理机制,按照片区划分环境整治责任区,实行日报告、日排名、日通报制度,对各个片区工作效果进行比评管理。三是实施流域考评,制定考核评比细则,对磨石沟流域涉及的镇村开展现场观摩、现场评比、现场总结,促进自我加压追学赶超。

    目标创三美。坚持用秦岭山水乡村建设牵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实现“全流域整治”向“全流域美丽”的质变。一是实现产业美,立足区域条件,规划建设“千亩烤烟”“千亩桑园”“千亩药材”,实行畜禽养殖无害处理,达到产业多元化、规模化、景观化的治理效果。二是实现环境美,念好拆、建、改、管“四字诀”,通过拆破旧、微改造、精提升、管日常的方式,拆除违法建筑8处、乱搭乱建22处、乱堆乱放31处,清理野广告105处,拆除残垣断壁18处、废旧房屋15处,着力打造视觉美丽、心灵舒畅、环境优美的秦岭山水乡村。三是实现人文美,成立乡贤理事会、道德讲堂、流动派出所、流动法庭等组织,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自治,倡导德治、法治融合,促进乡风文明,激发群众你追我赶爱护环境、共建共享的文明风貌。

    经过近半年的整治提升,实现了村庄由脏到净的转变、群众收入由低到高的转变、矛盾由多到少的转变,磨石沟流域环境面貌焕然一新,人居环境明显改善,一个山清水秀、风景如画、美丽宜居的秦岭山水乡村初步形成。

    声明: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邮箱地址:ningsha@7smx.net


     
    (文/小编)
   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
    免责声明
    • 
  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,作者: 小编。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http://www.xn--l6q853a.top/news/show.php?itemid=264 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869574897@qq.com。
     
    座机:4006629906
    邮箱:869574897@qq.com
    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北街家园五区2号楼14层2单元1418

    ICP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2642号-2

    技术支持:企思妙想

    微信小程序